台灣全齡食育推廣協會

聯絡資訊

u9283357364_httpss.mj.run2fE1TGSkc0w_Raw_egg_cooked_egg_light_57bd88b7-a746-47d9-9798-3abeabb92cfb_3

雞蛋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,其營養價值與烹調方式常引發廣泛討論。然而,圍繞雞蛋的幾大迷思究竟是否成立?結合日本醫學專家的見解,我們從營養學角度進一步探索,並呼應食農教育推廣的價值。

破解雞蛋迷思:營養與科學的真相

日本東京大學附屬醫院小兒科院長伊藤明子醫生及營養師赤石定典,在醫學節目中針對雞蛋的幾大迷思進行了解釋。首先,關於「生雞蛋是否比熟雞蛋更營養」的疑問,伊藤醫生指出,蛋黃在加熱過程中可能稍微流失一些營養,但蛋白質經加熱後更易被人體吸收。尤其是水煮蛋,特別是半熟狀態,能在保留蛋白質吸收率的同時減少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損失。

其次,對於「雞蛋的紅殼與白殼是否代表營養差異」,營養師赤石澄清,紅蛋與白蛋的營養價值並無不同,其差異來自母雞的飼料與品種,而非營養本質。雞蛋的大小也被提及,雖然大蛋的蛋白質含量可能略多,但蛋黃的營養幾乎無差別。

此外,專家分享了一個簡單的技巧判斷雞蛋新鮮度:使用筷子夾起蛋黃,新鮮蛋黃更富彈性,能輕易被夾起,為選購提供了直觀的參考。

呼應食農教育:認識食材與永續消費

這些科學解析不僅為我們帶來了更全面的認識,也回應了《食農教育法》的推動核心。認識食物來源與科學,正是食農教育的實踐重點之一。藉由深入了解日常食材如雞蛋的營養與特性,我們能更加尊重食材,減少浪費,實現健康與環境友善的飲食選擇。

在實踐中,食農教育也強調透過家庭與社區的參與,從生活中培養飲食素養。無論是了解雞蛋的營養差異,還是選購新鮮食材,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實踐永續消費的重要步驟。食材的知識不僅僅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,更是對環境與農業永續的支持。

透過科學與教育的結合,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身邊的食物,並以知識為基礎做出更健康、更永續的選擇,為個人健康與環境福祉共同努力。

參考資料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210928004049-260418?chdt https://www.hpa.gov.tw/Pages/Detail.aspx?nodeid=127&pid=5215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